安徽全面提升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质效
(资料图片)
筑牢一项基础 强化三类运用
安徽全面提升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质效
□ 袁瑞阳 本报记者 李 辉
近年来,安徽省市场监管局以实施科学有效分类为基础,强化日常监管、专业监管以及创新场景等方面运用,有效提升监管的精准性、有效性。
聚焦科学分类,筑牢信息归集基础,绘制信用风险画像。在市场监管总局通用型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框架内,增加“企业股东年龄”“年报通讯地址与企业注册地址是否一致”“荣誉奖项”3个三级指标,重点将政府质量奖、专利奖、放心消费示范单位、皖美品牌示范企业、“食安安徽”品牌认证等纳入正面评价内容,构建具有安徽特色的通用型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以安徽省政府出台的《安徽省涉企信息归集应用实施办法》及安徽省市场监管局印发的《涉企信息归集应用暂行规定》为制度保障,以建设统一的市场监管许可审批、案件处罚、双随机抽查系统为技术支撑,通过编制企业信用风险信息归集资源目录,加强与安徽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和安徽省“互联网+监管”系统对接联通,统筹推进市场监管部门内部和政府部门涉企信息归集共享工作。以提升监管资源配置效率为导向,根据全省企业信用风险整体得分情况,对各信用风险类别的分段范围进行优化调整,实现全省企业信用风险类别呈橄榄型划分,为全面实行差异化监管应用提供便利。
聚焦精准施策,强化日常监管运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安徽省市场监管局将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全量推送至安徽省“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与各领域监管对象名录库相匹配,实现信用风险分类、运用、结果反馈的闭环管理。统筹双随机抽查计划管理,对23项抽查任务实施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按照信用风险由低到高递加比例进行抽取,实现信用风险分类、运用、结果反馈的闭环管理。将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抽查任务占比、抽查问题发现率等作为重要指标项,纳入安徽省委省政府对各市营商环境季度分析评议指标体系,在省辖市季度工作点评会议上予以分析通报。创新实施网格化监管模式,将全省1232个市场监管所划分为3661个监管网格,在全面掌握辖区监管对象底数基础上,各县(区)局于每年1月底前制定网格化监管年度工作计划,统筹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各项任务。
聚焦共建共享,强化专业领域运用,提升信用赋能水平。安徽省市场监管印发《食品生产企业风险分级分类监管实施方案》,将食品生产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与食品安全风险因素相结合,综合叠加后按照分值由低到高评定为A、B、C、D级。在工业产品、特种设备、知识产权代理等专业领域制定分级分类监管制度,以通用型信用风险分类结果作为定性判定的重要参考,将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的方式和理念拓展到市场监管各业务领域,实现“通用+专业”的有效结合。该局会同安徽省人防办、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联合印发《安徽省人防工程建设企业从业信用状况分类管理办法》,将通用型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作为综合评分指标,与日常监管结果、企业公共信用评价结果、建筑市场信用评价结果等进行叠加,对人防工程建设企业从业信用状况进行综合评分。
聚焦无事不扰,强化多维场景运用,探索包容审慎监管。安徽省市场监管指导各市结合实际,将政府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中通用型企业信用风险低的企业纳入“触发式监管”对象名录库,设定一定时间的“观察期”,给予企业充足的发展空间。构建风险状况展示、风险趋势分析、警示信息轮播等模块,用图表的形式分析展示各区域、各行业信用风险状况。选取与企业信用风险关联度高的重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对4.3万户证照到期企业和2800余户股权出质异常企业风险隐患进行及时预警,推动监管关口前移。对一般领域的经营主体实行“信用+双随机”监管,对重点领域经营主体实行“信用+行业”风险分级分类监管,对新兴领域经营主体实行“信用+清单”触发式监管,对个体工商户实行“信用+许可”分类监管,对农专社实行“信用+示范社”分类监管。
安徽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将持续深化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健全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强化专业领域信用风险分类结果运用,完善信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积极开展个体工商户和农专社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试点,不断提升监管的精准性、有效性和预见性。
《中国质量报》
X 关闭
- 太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