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反转,有《无间道》的水准,《检察风云》有夸的那么好吗?
多次撤档又定档的《检察风云》总算来了。
但在五一档其他影片的强势攻击下,《检察风云》的票房并不理想,而其质量并不是那么差。
【资料图】
有麦兆辉编导,虽然片中有些地方音画不同步,悬疑味儿不够足,但最起码能保证下限,让其值回票价。
这是一部当下观看觉得还行的电影,片中的许多细节确实经不起细思,在逻辑上不够合理,稍一推敲就能发现问题。
如张有成(王千源饰演)被撞,警方知道调监控,可夏薇(王丽坤饰)有没有去陈鑫(包贝尔饰)家,再有没有其他人去陈鑫家却不晓得调监控。
这种强行隐藏关键人物的意图太过明显。
但根据后续的剧情发展,以及前面的铺垫可知,麦兆辉在剧作方面运用的叙事性诡计失败了。
影片一开始就是洪启明、洪俊山(冯绍峰饰)、陈鑫三人很熟络并有生意往来的镜头,而且洪启明还怼了陈鑫。
然后陈鑫被杀,现场发现第三个人的指纹,再到洪启明询问洪俊山夏薇知道他们多少事,剧情发展到这,观众已经可以猜到陈鑫家的第三个人就是洪启明了。
后面再用镜头语言将这种既成事实的真相显露出来已经没有多大悬疑性和吸引力了,所以麦兆辉不调监控的隐藏与视点转移并没有起到该有的效果。
还不如直截了当的告诉观众第三个人就是洪启明,然后把重点放在陈鑫究竟是谁杀的,为什么要杀陈鑫上。
这样电影的节奏会更快一点,剧情也会更紧凑,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洪启明是不是第三个人的所有戏份都显得比较累赘。
因为《检察风云》的目的不是讲凶杀案有多么复杂,而是深究背后的保护伞,以及官商勾结,可现在的结构有些顾此失彼,没有分清主次。
这是《检察风云》在剧本设计上的漏洞,在其他方面,就是港味的集中体现。
港味是什么?港味就是功利主义,观众想看什么就给什么,最好能让他们在90到100多分钟的时长内目不暇接。
所以麦兆辉给《检察风云》灌进了许多元素,爱情、悬疑、刑侦、盗墓、犯罪、律政,几乎照顾到了每一位观众的口味。
元素多就意味着容易乱,观影门槛也会相应提高,如何做到井然有序并通俗易懂,麦兆辉采用递进式的结构方式。
先用强奸案引出凶杀案,再借凶杀案带出盗墓案,最后拿盗墓案打伞破伞,主线上只保留犯罪一个元素,其他元素皆为工具。
这种层层递进的模式,也许看起来会有些眼花缭乱,但线索一直是陈鑫为什么会被杀,如此一来,焦点便不再模糊不清,故事就变得简单了。
当故事简单后,为了不使剧情过于单薄,观众的观影体验无聊,必须调整影片的节奏,让观众每一次的情绪变化都在导演的掌控之中。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麦兆辉借助麦格芬的不断转移,以及剪辑上的闪回,让观众始终保持对电影的兴趣,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新鲜感,来不及思考是否严谨。
如电影开头,导演就抛出校园贷女生这个工具人,她的任务完成后迅速下线,接下来,故事才算真正上演。
夏薇为替自己的学生讨个公道,带着录音笔找陈鑫要说法,最后不欢而散,随后镜头一转,陈鑫死在屋内,夏薇被认为是嫌疑人带走。
这时观众的直观想法是夏薇肯定不是凶手,否则这个案件就太简单了,麦兆辉也顺着观众的意思往下发展,并引出第三个人的指纹来佐证观众的推断。
有了这个线索,观众的猜想就变成了第三个人到底是谁。
随后导演用到了错误引导,不断地暗示洪俊山就是第三个人,如指纹被确定为是男性,洪俊山与陈鑫之间有不可告人的往事。
正当观众为自己猜中谜底而对影片的热情逐渐减弱时,麦兆辉放出了盗墓线,让观众的视点从洪俊山转移到洪俊山、洪启明、陈鑫三人过去所做的事上来。
但麦兆辉并没有一次性亮出所有底牌,而是像挤牙膏一样慢慢来,过去线提一下,现在线点一下,就是让观众一直处于一个猜谜的状态。
待到这种藏着掖着的做法即将失效时,导演又一次拿出快被大家遗忘的第三个人。
但并不是顺着洪俊山扩展,而是告诉观众,你们之前的猜测全错了,杀害陈鑫的第三人根本不是洪俊山。
就像希区柯克的《惊魂记》一样,前面45分钟都在营造女主的钱会被偷的氛围,进行到中段才告诉观众,钱不是真正的麦格芬,凶杀案才是。
《检察风云》也是如此,洪俊山并不是个狠角色,麦兆辉将他当作幌子来故意扰乱观众的视线。
最终是为了凶手反转时能让观众惊讶,这种“玩弄”观众的做法,虽没有希区柯克那么高明,但也算做到了水准之上。
凶杀案这条线到这已经可以收尾了,只要凶杀案背后的盗墓案能够立住,《检察风云》就配得上一个好的评价。
只可惜,由盗墓案引发的官商勾结过于潦草,如蜻蜓点水一般一笔带过,导致影片的厚重感不足,在戏剧张力上缺乏感染力。
这就让正反两派之间的争斗成了反派的单方面的输出,正派的能力并没有展现出来,全部依靠外力才将罪恶绳之以法。
如果可以的话,《检察风云》这个剧本再交由庄文强打磨打磨,或许正派的形象会更具体,届时,影片的质量也能再上几个档次。
现在的《检察风云》有种高不成低不就的观感,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看倒是能看,就是差那么一口气,让人看的不够痛快。
X 关闭
- 太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