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合肥疾控中心提醒:“五一”期间注意防范输入性传染病
大皖新闻讯五一假期将至,境外旅游、商务往来等活动增多。日前,合肥市疾控中心发布提醒,“五一”期,市民在享受快乐旅行的同时也要做好健康防护,注意防范输入性传染病。在我国,输入性传染病主要包括登革热、疟疾等疾病,猴痘、寨卡病毒病等也需引起重视。
登革热的流行季节主要在5~11月
近年,全球变暖让不少热带和亚热带国家面临登革热流行提前和传播扩大的风险。2023年以来,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多国登革热病例数明显增加。国内已有报告境外输入登革热病例。
【资料图】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临床特点为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登革热的流行季节主要在5~11月。登革热目前尚无疫苗可以预防,也无特效疗法,以对症治疗为主。因此,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消灭蚊虫孳生地,避免被蚊虫叮咬,发病时及时就医。
避免蚊虫叮咬是预防疟疾最有效的措施
目前,疟疾流行区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东地中海、美洲地区等,其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东南亚地区疟疾高度流行。根据《2021年全国疟疾疫情特征分析》报道,全国31个省份均有报告疟疾病例,包括广东、云南、上海、四川、浙江及安徽等省份。
疟疾(malaria),俗称“打摆子”、“冷热病”,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致的传染性寄生虫病。感染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和恶性疟4种。
疟疾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多次发作后还可能出现脾大、贫血等症状。但也有部分疟疾病例症状不典型,尤其是恶性疟病人规律性寒颤、出汗通常不明显,可能会出现头痛、乏力、腹泻、恶心、呕吐等,如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规范易发展为重症疟疾而死亡。防蚊灭蚊,避免蚊虫叮咬,是预防疟疾最有效的措施。
淋巴结肿大是猴痘的一个显著特征
最近,猴痘在多国的暴发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我国台湾、香港、重庆均有输入性猴痘病例报告。
猴痘(mpox)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潜伏期多为6~13天,是一种自限性感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其中淋巴结肿大是猴痘的一个显著特征。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灵长类动物为主要传染源。
病毒可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尚不能排除性传播。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和并发症的治疗。
计划出国人员应备好口服类药物
合肥市疾控中心提醒,面对输入性传染病,市民应当提高认识、积极准备,做到以下几点:计划近期出国人员准备出国前,可以先登录中国疾控中心网站,了解境外疫情信息、蚊媒流行情况以及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看看是否有相关国家的旅行卫生建议,如果有就要做好相应准备措施。如前往非洲、东南亚等疟疾、登革热高发地区,适当准备防蚊灭蚊用品,如防蚊液、花露水、蚊香、蚊帐等,预备青蒿素类口服类药物。某些输入性传染病是国际检疫传染病,如霍乱、黄热病,前往这些传染病流行地区须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接种相关疫苗。
正在疫情国家旅行或居住人员要注意加强个人防护,避免被蚊虫叮咬,如外出穿长袖衣裤,使用蚊虫驱避剂等驱蚊产品;租住卫生条件好、蚊虫少的宾馆,出门前可以在酒店房间使用蚊香、灭蚊气雾剂等;避免接触啮齿类和灵长类动物(包括动物的血和肉),食物食用前必须彻底煮熟;保持良好的手卫生,如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使用酒精类洗手液洗手;避免与可疑感染者发生性行为;避免共用生活用品;照看或探视病人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当出现疑似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近期已回国或即将回国人员从境外疾病流行国家或地区回国时,主动配合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做好入境检疫工作,如实填写健康申报卡。注意自我健康监测,若在国外有过可疑动物和人员或蚊媒的接触史和暴露史,可主动联系当地疾控机构进行咨询和报备。如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等症状,应立即到正规医院就诊,主动向医务人员告知近期旅居史和接触史等信息,以便尽早得到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编辑 彭玲
X 关闭
- 太阳能